首页    热点解读    全国首例AI文生图胜诉!500元赔偿背后,藏着千亿市场的 “生死规则” 。

引言:一纸判决背后的AI版权革命

2023年11月,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 “AI文生图” 著作权侵权案作出历史性判决,明确AI生成内容可受著作权保护。原告李某某通过 Stable Diffusion 输入提示词(如 “黄昏” “美女” “朦胧感” )、调整参数生成图片《春风送来了温柔》,却遭被告刘某某抹除水印并擅自传播。这一案件直指AI时代的核心争议:机器辅助下的创作,是否值得法律保护?权利归属何去何从?
浙江科资律师事务所深度剖析本案法律逻辑,为AI技术开发者、应用者及创作者提供实战指引。

 

一、案件核心解读:从争议焦点看司法裁判突破

  • 焦点一:AI生成内容=作品?关键在于 “人的智慧”

原告创作过程:输入20组提示词、调试构图参数(如迭代步数、图像高度)、生成数百张后筛选,体现审美判断与个性化选择

法院认定逻辑:AI仅为工具,人类对提示词、参数、筛选的干预构成 “独创性表达” ,涉案图片符合《著作权法》中 “美术作品” 定义。

  • 焦点二:权利属于开发者还是使用者?

判决核心:开发者未参与内容生成,使用者投入智力劳动,故著作权归属自然人使用者(原告)。这一结论为AI技术商业化扫清法律障碍。

  • 焦点三:去水印、擅传播=侵权?司法明确红线

署名权侵权:被告抹除原告小红书水印,导致公众无法识别作者,构成对人身权的侵害。

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:未经许可转载作品,即便赔偿额仅500元,但司法态度鲜明:AI创作与传统作品受同等保护。

 

二、浙江科资观点:从胜诉案例看企业合规策略

  • 给AI技术应用者的三大警示

创作留痕:保存提示词、参数设置、生成迭代记录(如本案原告生成数百张的筛选证据),否则可能因“独创性证明不足”败诉。

署名规范化:在AI作品中嵌入不可轻易去除的权利标识(如本案水印),避免被告 “去标识化” 侵权借口。

传播管控:若用于商业场景(如本案百家号引流),需取得著作权人许可或通过CC协议等明确授权范围。

  • 给AI开发者的合规建议

用户协议设计:参考Stable Diffusion开源协议,在代码库中声明 “不主张生成内容版权” ,规避开发者与用户的权属争议。

训练数据溯源:本案未涉及数据侵权,但未来法院可能审查训练集合法性,开发者需提前做好数据清洗与授权管理。

 

结语:让每一份AI创意都享有法律尊严

首例AI文生图案件判决不是终点,而是技术赋能与法律规制的起点。浙江科资律师事务所愿以本案为鉴,为您的AI创新之路提供有温度的法律护航。

 

浙江科资律师事务所

——深耕知产前沿,定义AI时代的法律规则。